刘保娟,天津市第八十中学高中历史教师,2020年红桥区首批骨干教师,曾任红桥区高中历史兼职教研员。从教14年,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校级“骨干教师”、“名教师”;多次获得校级“师德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 “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担任班主任6年,年级主任4年,专职德育教师1年,所带班级被评为区优秀班集体、区教育局优秀团支部。获红桥区“双优课”一等奖、“希望杯”二等奖、“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说课竞赛一等奖、学科技能竞赛一等奖、“四史”案例征集区二等奖、教学案例被收录人民教育出版社优秀案例等。
2021年8月27日,刘老师响应党的援疆号召,怀揣教育初心,从渤海之滨到天山脚下,在陌生的边疆三尺讲台,教导边疆学子,开启了在新疆建设兵团第十一师第四中学为期一年半的支教生活。初到新疆,她努力调整自己,克服气候变换的不适感和远离亲人的孤独感,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在受援校,刘老师勇挑重担,任教高三毕业班,同时兼任高二文科班。高二、高三两个年级只有她一位历史老师,教学的方方面面,她都要想到、做到,大到两个年级的教学计划,小到每一堂课知识点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再到课堂练习、月考试卷、模拟试卷,她从不马虎,总是能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特点,做出最合理的设计与实践。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的恰当解释。如今,送走了2022届高三毕业生的刘老师,又迎来了2023届新高三。



刘老师在教好课的同时,更不忘“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和“文化润疆”的伟大使命,他始终秉承着“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育人”的朴素信念,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总能以让学生舒服的方式和学生沟通交流,能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并进行指引与开导。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难解的问题,总愿意和刘老师交流,她成为了孩子们的知心姐姐。暑期回家探亲的她,收到了很多孩子的信息。收到新疆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哈萨克族孩子昂沙热第一时间跟刘老师分享了他的喜悦:“老师,感谢您一直对我的帮助,没有放弃我,虽然现在疫情阻挡着我们,但是我们和老师的心是在一起的,盼望您早日回到新疆。”考到天津高校的刘世豪说:“刘老师,您让我学到了很多,不单是学习,还有生活,您是我最尊重的老师,咱们天津见!”迷茫中的新高三哈萨克族孩子阿依达纳跟刘老师探讨,该以怎样的心态迎接高三生活。这一切绘就了一幅边疆师生温情的画卷。




课堂是文化传播、思想交流的前沿阵地。在高三历史课中,她带领学生进行了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的专题复习,引领学生梳理了各历史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在梳理史实的过程中,回溯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让学生从历史观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民族团结之根本。刘老师发挥历史学科优长,激发学生家国情怀,争做“文化润疆”实践者。


刘老师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听课、评课等方式,发挥援疆教师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授之以渔。她的示范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华的加剧》、专题讲座《统编历史教材教学主题设计的策略》和对青年教师的听评课,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第四中学青年历史教师郑世婷说:“经过刘老师的示范、讲座和评课,我茅塞顿开,对于学科核心素养有了新的思考,也学会了如何去思考。我的教学思路更广了,眼界更宽了,问题思考的更加透彻了,对新课标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于是,我们懂了,援疆更重要的是留下带不走的理念、思维方法与情怀。




不是所有的树都能在沙漠生长,胡杨做到了;不是所有的花都能在雪山绽放,雪莲做到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坚守初心,践行援疆梦,刘老师做到了。相信她,在援疆道路上,定能继续奏响奉献担当的华美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