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教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无数孩子的未来。在这明灯普照的光亮中,就有一缕来自他的倾情奉献与撒播。他坚守初心,执行着党的教育方针;他牢记使命,为新疆的教育事业倾尽全力。他就是河北工业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援派教师薛为。
2023年2月,薛为同志作为天津市第二批“组团式”援疆援派兵团十一师第四中学的领队,带领团队一行10人,承载着津、疆两地各级领导的嘱托,肩负着支援边疆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一师第四中学,开启了他光荣的支教之旅。
他所带领的团队教师分别来自天津市三个地区8所学校。团队平均年龄44岁,最小41岁,最大53岁,彼此互不熟识,且大都对新疆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较为陌生。有着多年管理经验的他,深知想要圆满完成党组织交予的援疆任务,首先要尽快凝聚同志,形成团队合力。曾经有着较为丰富入疆工作经验的他,在团队第一次入疆之前,就为团队教师梳理入疆生活“攻略”,通过视频会议向大家介绍新疆环境气候、饮食习俗、民族文化、入疆注意事项以及上级组织关于援疆工作的政策要求等情况,让同志们充分做好入疆前的准备工作。几次视频会议的沟通,既让同志们初步了解了新疆,明确了工作方向,也让同志们彼此熟悉,拉进距离,增强了信心。未曾见面,同志们对这位亲和而热情的领队增添了许多好感。就这样,一支即将奔赴新疆工作的团队初步形成。抵达新疆驻地的第一天正值正月二十,新疆冬季气候寒冷,他亲自把每一位同志送往住所,一路上和大家亲切攀谈,帮大家提行囊,安顿住所。当天凌晨4点从天津出发,到他回到自己的新疆住所已是晚上11点钟,一天19个小时的繁忙工作就这样在他的酣然入睡中结束。第二天,他又精神抖擞地带领同志们到援派单位兵团十一师四中与校领导见面,正式接受校党委的工作任务。
时间如梭,如今他已带领团队在新的岗位勤勉工作了九个月,期间他以身作则、关心同志。生活中,同志们有困难,他第一时间提供帮助。有的老师生病了,他为老师送去亲手做的饭菜;有的老师住所水管坏了,他亲自前往帮助修缮;独自在外的生活是忙碌的,也是孤独的,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他在严格执行援疆指挥部以及学校纪律要求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大家开展文娱、文体活动。入疆至今,团队中有四位同志家中老人出现病故,其中两位教师都是自己的父亲去世,这是远在边疆的同志们最不愿发生的事情。作为领队的他,无论是半夜时分还是公休假日,第一时间安抚教师,送去温暖,并及时向津、疆两地上级组织汇报协调,安排老师回家祭奠。让这些同志在精神和情感最脆弱的时候,感受到各级组织的关怀与温暖。他深知,他既是同志们的领队,更是同志们的战友和兄弟。正所谓“芸芸众生支疆缘,我必视君亲人情。百尺竿头洒热血,不枉半生历此经。”正是他把所有团队的同志都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当做为实现共同的理想信念而走在一起亲人,使得他如今的团队已然成为一支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互助、拼搏进取的支疆团队。然而,对于他个人而言,当他的妻子病重急救时,作为独子的他,只能在焦急的祈盼中,让年迈的母亲和未成年的儿子守候在妻子的病床前,在子夜时分妻子苏醒的时刻,通过手机给妻子送来远方的慰藉……他就是这样以自己朴素的行动践行着他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他在援疆的生活中是这样,在援疆的工作中亦然如此。2023年2月入疆以来,他带领团队教师按照学校的整体部署,认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探索津、疆两地教育理念融合发展的路径。积极参与观课、议课、评课、做课系列活动。将天津近年的教学研究成果,精心梳理,整合汇总,与新疆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形成津、疆两地教学同理效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通过远程直播、录像回放等方式,增强网络教研活动的参与度和实效性。鼓励和推动团队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推行的大单元教学方式探索与研究,通过学科组听评课,同课异构教学展示活动,积极在学科组及师域内交流分享教学理念。团队中多位教师在校际活动中做了精彩展示,得到师教育局领导专家以及兄弟学校领导老师们的好评。他还鼓励并帮助团队中有科技类教学专长的老师将物理、信息技术学科与数字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实施跨学科整合,为兵团四中和十一师科技类课程发展贡献了力量。在兵团和师域的多项创意编程及智能设计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他的带领下,老师们充分发挥辐射作用,积极带徒指导工作,许多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在师域各类教学赛事活动中取得好成绩。团队所有教师都在尽己所能,为十一师四中的教育教学事业贡献着智慧和力量。入疆至今,团队教师总计参与做课12节次,听课80节次,主讲讲座10余次,参加区、校各级教研集备活动百余次。
除了做好团队的组织工作,他自己下沉教学一线,担任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积极推动推动津、疆两地先进教育理念的融合与发展,为十一师四中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他牢记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始终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发展。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充满热情地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现出他们独特的个性和才华。他倡导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事务的讨论和决策,引导学生树立人人都是班级小主人的主人翁意识。他积极协助班主任构建民主开放、创新向上的班级管理氛围,逐渐营造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学生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形成了和谐的学习氛围。他注重家校教育的有机统一,以家长会、入户走访、电话、微信等形式,经常性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良好沟通,向家长广泛深入的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他从“双减”政策中深入分析当前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引导家长深刻理解教育普惠性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薛老师曾说,他信守学校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脱离了生活的教育,脱离了理想信念的教育,教育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这是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对他最大的启迪。他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了许多家长以及身边的同事。有家长曾评价他:薛老师是一位充满教育情怀的,真心为孩子成长着想的好老师。薛老师对我们分享了一个典型的教育案例。在他刚刚接手班级教学时,班里有个孩子叫小岩(化名),从小学时,小岩就是老师和同学眼中较为孤僻的孩子,极少与人沟通和交往,学习成绩不理想,班级活动无热情,常常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对于小岩来说,不要说提高成绩,每天完成最基本的作业都较为困难。多年的教育经验牵引着他一定要关注和走近小岩的内心世界,他多次尝试与小岩沟通,想尽办法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亲和与温暖,渐渐的,小岩从对他刻意保持距离慢慢变得有信任感,进而能倾听他的话语。虽然小岩还是像往常一样内向,不善言表,但是他细心地发现小岩的作业逐渐发生着细微的改变,从最初字迹参差不齐,逐渐变得行列分明,于是他敏锐地抓住这难得的教育契机,鼓励小岩从最简单的学习任务做起,经常性地在全班表扬小岩的进步。就这样一个多学期过去了,小岩始终如一,每天都极为认真地书写着作业,且经常性地得到全优评价。现在的小岩依然内向、不善言表,但时常会在语文课后悄悄的走近薛老师身旁,略显扭捏地、微笑地注视着他,似乎在用那平和温暖的目光告诉他:“老师,我在努力坚持,我就是要用认真写字的态度,感谢您对我的关心和鼓励……”
薛老师说:“在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进步中,我和小岩都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相比之下,也许我从小岩身上汲取了更大的信心和力量。”
教育本就是春夜喜雨润物无声的过程。他对小岩的帮助并不只是局限在书本的教、学之上,而是从课堂之外的生活开始,从在小岩内心世界植根信念开始,是他给予了小岩渴求已久的关注、信任、肯定和鼓励,才使得小岩慢慢的改变。在他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智慧。在他的教育过程中,也清晰地映射着他自己的教育信仰——学校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脱离了生活的教育,脱离了理想信念的教育,教育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这也让我们想起中国近代大教育家、平民教育的推行者陶行知先生怀揣着“只有中国老百姓都接受教育,中国才有希望”的崇高理想,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从木工中学习物理原理,从财会处找寻数学规律,从生活中来,到实践中去,牢牢把握了教育中的“理想”和“生活”的属性,成为一代师表。也许薛老师正是在追寻先贤教育智慧的道路中,找寻着新时代教育的灵根活水。他以一片赤诚之心履行着新时代教育的责任和使命,用他有限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和无限的教育情怀、教育初心为新疆的孩子们送去更大希望和梦想。
他说:“有生之年,能为党和国家千里走边疆,共筑教育梦,是我们援疆教师的光荣,更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如果说曾经在教育岗位上收获了20年金秋硕果的喜悦,当下又值十月金秋,我愿在十一师四中这片沃土上再建教育新功!为党的教育,为新疆教育贡献全部的力量。”